2017年,雄心勃勃的“課改明星”蘇派教育課改中心與蘇州吳江區(qū)青云實驗中學合作創(chuàng)辦了一所全日制民辦初中——蘇州吳江盛湖學校,本想“露個大臉”,沒想到在學校的首次亮相中便先被“打臉”:初一入學統(tǒng)測成績全區(qū)倒數(shù)!
我們?yōu)槭裁捶且颜n上得那么苦?
江蘇盛澤,一座以“綢都”聞名的江南小鎮(zhèn)。行走在盛澤街巷,鮮見食肆煙火,卻目之所及盡是林立的“紡織”招牌。
盛澤擁有2500多家紡織企業(yè),“千億級紡織產業(yè)集群”帶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(yè)機會,2014年,盛澤的戶籍人口為13.3萬,外來人口則超過30萬。龐大的外來務工群體在此扎根,成為驅動這座“綢都”運轉不可或缺的力量。隨父母遷徙至此的孩子們,他們的教育需求,如同盛澤高速發(fā)展的紡織業(yè)一樣迫切。
但超六成生源來自當?shù)丶徔椘髽I(yè)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,家庭教育資源不足,遷徙就學不穩(wěn)定,導致學生學習基礎大面積薄弱、適應性挑戰(zhàn)較多等現(xiàn)實“麻煩不斷”,就是盛澤學?!皾M懷教育理想”卻又不得不面對的“骨感現(xiàn)實”。
還有更讓人頭疼的師資問題。
“由于地處鄉(xiāng)鎮(zhèn),招來的老師們很年輕,且都是非師范專業(yè),很多還是企業(yè)里轉過來的,連教案都不會寫;孩子都野孩子。家長都很忙,照顧不到,很多孩子考的分數(shù)都是個位數(shù)?!毙iL張國良回憶道。
這困境,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尖銳投射,更是傳統(tǒng)課堂模式在特定群體面前的徹底失效?!霸趥鹘y(tǒng)課堂模式中,學生學得很苦,老師教得也很苦,可我們?yōu)槭裁捶且颜n上得那么‘苦’? ”
張國良校長是盛澤本地人,長期在教學管理第一線,曾在桐鄉(xiāng)求是實驗中學擔任校長,他看到了傳統(tǒng)課堂的疲憊——“學生苦,連帶著老師也很苦,好像走進了死胡同”。
費曼學習法,一個校長的“救贖”之路
彼時,桐鄉(xiāng)求是實驗中學已是區(qū)域重點,但張國良已經看出了傳統(tǒng)課堂存在的問題,“明明生源和師資都不錯,可學校的發(fā)展還是卡在了瓶頸期。” 蘇派教育課改中心和張國良都是“費曼學習法”的忠實粉絲,一個看似簡單的理論,他們卻從中挖掘創(chuàng)造出了無數(shù)的“實戰(zhàn)門道”。他大膽提出改革,力推“費曼學習法·主動學習課堂”,倡導“輸出式學習”,讓學生通過教授他人來鞏固知識。一年的時間學校在當?shù)亟逃?2項考核指標中11項登頂,尖子生人數(shù)增長150%,學生在省級科學競賽獲獎數(shù)提升三倍。
“在桐鄉(xiāng),我們兩所民辦學校和一所公辦學校三足鼎立。后來,我們的多項指標都遙遙領先。我深刻感覺到,改革確實對學校發(fā)展、學生能力提升和成績提高幫助很大。”
2017年,張國良到盛湖學校擔任首任校長時,堅定和蘇派教育課改中心的同事們一起在“費曼學習法”理論基礎上創(chuàng)造了“主動學習課堂”。 “校長雖然是學校的領導者,但光靠一個校長是不行的,需要一套科學的體系?!睆垏颊f。
后來的走向佐證了他的判斷。經過7年的努力,盛湖學校重點高中錄取人數(shù)從最初的80人激增至2024年的220人。 沖破區(qū)42所初中中排名倒數(shù)第三的困境,學校排名提升至中考全區(qū)前八甚至前五的明星學校。
雖然生源沒經過擇優(yōu),卻做到了“低進高出”。這所學校靠的不是讓學生加班加點刷題。
班組文化破冰,從“羞于開口”到“爭當講師”
盛湖學校的生源可謂“五湖四?!?#xff0c;本地生源占比不足10%。許多孩子曾長期與父母分離,直到初中才被接到身邊,普遍存在基礎薄弱、自信心不足的問題。在這種情況下,要讓他們直接參與主動課堂難度可想而知。
因此,當其他學校在開學首月?lián)屌芪幕n時,盛湖學校在教孩子們:張開嘴、放開膽、敞開心、變自信。在盛湖學校每個班級都擁有自己班徽、班課、班級學習文化。每個學習小組也有自己的組徽、組歌、組學習文化。班組文化課上同學們通過“介紹班級、齊唱班歌、齊誦班詩、小組文化展演”等活動,從羞于表達到爭先發(fā)聲,逐漸展現(xiàn)出自信。
表面看這似乎“浪費”了時間,但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。班組文化主要是為了解決學生的學習態(tài)度,讓學生從不要學、被動的學到主動的我要學,解決學生學習態(tài)度,但是同時也解決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問題。
“有了表達能力再加上我們的方式、方法、思路就可以去講,所以我說學生的表達能力是整個學習課堂最關鍵的?!睆垏颊f。
2023年數(shù)據顯示,盛湖學校學生平均每日主動發(fā)言次數(shù)達12次,是區(qū)域平均值的5倍。
能力訓練體系,為“講透知識”鋪路
在如今的盛湖學校,你看到的每個孩子都能自如地表達自己,或在課堂上的發(fā)言落落大方地闡述觀點、或在課間的交流、或在課外的舞臺展示。而勇于表達的孩子,總能在集體共鳴中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同,在學習中,這份自信的表達力便化作了強大的學習力。
這些正是盛湖能力訓練體系追求“能力與態(tài)度合一”的核心理念。
盛湖學校獨創(chuàng)的《關鍵能力培養(yǎng)課程體系》將抽象的“學習能力”細化為12項具體可訓、可評估的硬技能。初一上以即興演講破冰“敢開口”;初一下通過結構化的小老師PK賽實現(xiàn)“講清楚”,數(shù)據顯示這些經過一學期訓練的學生,知識點講授準確率從43%躍升至89%。初二則通過跨學科實踐挑戰(zhàn)“講得深”。
張國良校長總結說:我們的生訓解決的就是學習能力,從“讀、講、教”三個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。這不僅是表達能力的訓練,更是一個理解深度與輸出效能的躍升過程。
“你讓學生講題,他往往就是照著念。念一遍,他自己可能明白了,但底下的同學沒聽懂,所以,咱們得從念過渡到真正的講,光念沒用,得講出來,講的時候要帶上自己的理解。但是,如果你講得只有自己懂,別人還是聽不懂,那是不行的!再往上提一層,變成教。教就是你不僅要自己真明白,更重要的是,你得讓底下同學也明白。把他們教會了,讓他們真正掌握了,這才是你的本事,他們掌握理解才是你的任務?!?/p>
“20-50-30”法則,重構課堂生態(tài)
傳統(tǒng)課堂上,往往是老師站在講臺前講,學生們坐在下面被動地聽。
而在盛湖,你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:學生站上講臺當“小老師”,講得游刃有余,臺下同學聽得認真,積極參與配合。大家沉浸在小老師的講解里,小組討論也總是熱火朝天,老師則在一旁敏銳觀察、適時給予精煉的補充和點撥。
支撐這一活力課堂的,是盛湖獨創(chuàng)的“20-50-30”時間法則:教師的核心講授時間嚴格控制在總課時的20%以內;剩余80%的時間充分交給學生,20%用于獨立鉆研獨學,50%投入深入的小組合作學習合學,30%則由學生進行展示與講解領學。
這種“輸出倒逼輸入”的模式,顛覆傳統(tǒng)課堂的被動學習,源于著名的“費曼學習法”。核心在于通過教授他人來促進自己的學習,這是一種非常高效和主動的學習方法,能夠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,研究表明,這種“以教促學”的方式,能將知識的留存率大幅提升至90%以上。
在盛湖,這不僅是理論,更是課堂中每日可見的實踐與成果。
成長“看得見”,讓成功激勵成功
在盛湖學校的班級里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各種管理表格隨處可見:有激勵學習的“競賽評分表”,評估團隊合作的“學習共同體考核表”,有記錄課堂表現(xiàn)的“小組合作學習評價表”,還有管理宿舍生活的“內務評分表”等等。這些打分評價,融入到了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每日課后小組還會統(tǒng)計當天積分,及時更新并公示“今日之星”。每周班會,會舉行正式的“勛章頒發(fā)儀式”,表彰優(yōu)秀。每月末,則會生成一份詳細的《學生能力成長報告》,記錄進步軌跡。將“進步”轉化為可視化成果,讓每一位同學清晰感知自己的每一點變化。
為了激勵學生繼續(xù)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內驅力,學校特開放積分商城供學生消費購物。
這套評價體系帶來的好處實實在在,舉個例子,如果想拿“體育之星”,但小組里有兩個女生跳繩還沒達標,為了小組榮譽,其他成員就會自發(fā)地陪她們一起練習、幫助她們進步。這就是評價帶來的力量,它能激發(fā)孩子們互相幫助、共同成長。
費曼學習法,到底做對了什么?
費曼學習法,這個由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、納米之父理查德·費曼提出的學習理論,它到底做對了什么,讓一個“鐵粉校長”改變了一所薄弱的生源學校,也讓一個“鐵粉組織”蘇派教育課改中心,在全國課改舞臺上大放光彩?
雖然費曼學習法一直很熱,也一直有大批的“中國粉絲和踐行者”,但可能還是有不少人很陌生,但對于“學習金字塔圖”,相信絕大多數(shù)國內教育工作者都不會陌生,因為在新世紀前后年代,它幾乎作為一個標配,張貼在中國的大多數(shù)教室和教師辦公室里。而費曼學習法從某種角度上說,其實就是費曼在學習金字塔理論上總結的升級版。
費曼學習法可以簡化為八個關鍵步驟:明確目標、模擬教學、識別盲點、簡化表述、實踐應用、獲取反饋、整合關聯(lián)、持續(xù)迭代,其本質是通過輸出倒逼輸入,暴露知識盲點并強化記憶。
費曼學習法之于中國當下的教育現(xiàn)實,究竟有什么意義?
一千個人,一千個哈姆雷特,費曼學習法也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,但其揭示的以反饋倒逼主動學習無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。尤其是在當下因“被動學習”而“假裝學習”,甚至“躺平”“睡倒一片”的課堂現(xiàn)實背景之下。
學習是學生的,不是老師的,這個異常簡單也很共識的理念,但在現(xiàn)實面前就是扭曲成了讓人“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”的樣子!學生苦學,教師苦教,課堂,一副苦逼的樣子!
盛湖學校這七年的逆襲之路,正是憑著不斷挖掘“費曼學習法”所揭示的無窮智慧,并堅實地創(chuàng)造自己的“主動學習”的實踐智慧,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走出來的。
從最初的“師資薄弱、生源基礎差”,到如今“低進高出”的明星學校,他們的蛻變證明了一個道理:唯有勇于探索新的教學方法,在不斷的嘗試與深刻反思中,才能孕育出以主動學習為核心的教育新生態(tài)。
盛澤鎮(zhèn)的紡織機晝夜轟鳴,織就了全球聞名的絲綢;而盛湖學校的課堂里,小老師們的講解聲此起彼伏,織就著的是關于教育可能性的新圖景。
盛湖學校的成功,讓我們得以看見:課堂本可以讓學生在輸出中發(fā)光,在分享中成長,在“教別人”的過程中,遇見更好的自己。這或許是對“課堂之問”最適合的回答,我們不必把課上得那么“苦”,其實快樂和學習并不沖突!
若您對盛湖學校“費曼學習法·主動學習課堂”,初中質量快速提升的具體路徑與方法感興趣,請持續(xù)關注我們公眾號,接下來我們會通過一系列文章解碼這所學校如何通過學習氛圍、態(tài)度、習慣、能力等方面落實,同時也歡迎加入校長會·蘇派費曼學習法學校群深入交流學習。
從政策適應到課程創(chuàng)新,從資源運營到風險防控,你的每一個辦學細節(jié)都值得被看見、被分析、被借鑒。加入這場調研,讓數(shù)據成為辦學的“指南針”,讓同行的經驗成為發(fā)展的“加速器”——民辦教育的高質量未來,需要我們共同書寫。
相關稿件